近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中厚板和熱軋板卷作出反傾銷調查初裁,并依此判定將采取為期6個月的臨時反傾銷措施。進入2016年以來,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制成品已發(fā)起了近20起反侵銷和反補貼措施,幾乎涉及中國鋼鐵制成品的各個主要品類。而就在一個多月前的G20峰會上,與會各方還承諾至2018年底將減少及不采取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震驚之余,我們當然也不能任由反傾銷的大棒如此揮舞,那么,如何才能破解當前的反傾銷困局呢?
被濫用的貿易救濟措施
貿易救濟的本意是為了保障公平競爭,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fā)展,各國均設立了機構來執(zhí)行調查和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然而,在實際案件中,貿易救濟措施卻一再被濫用,這是因為,盡管WTO的規(guī)定很嚴格,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特別是核算傾銷判定標準——正常價值和出口價格,以及實質損害的幅度時卻留下了不少可供發(fā)揮和技術處理的空間。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以“貿易救濟”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成了不少國家面對本國經濟問題時“理所當然”的選擇。
世界經濟格局動蕩不安,歐盟各國仍然深陷于低增長、低投資和低通脹的循環(huán),加上英國脫歐、難民問題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歐盟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失業(yè)問題嚴重,“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政策有了滋生的土壤,2009年以來,歐盟是世界上發(fā)起貿易救濟措施最多的地區(qū)之一。
本國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國際競爭力不斷喪失,中國產品存在傾銷行為的言論在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有市場,也在各國政府、媒體界、企業(yè)界以及普通百姓中甚囂塵上。主打“中國傾銷論”,也成了各國政府安撫民眾、贏取民心的政治牌。
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中國鋼鐵產業(yè)進入了供過于求的時代,而鋼鐵行業(yè)的集中度不斷下降,國內無法消化的鋼鐵制成品紛紛走出國門尋找出路,導致鋼鐵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長。由于我國的鋼鐵制成品大部分屬于低端產品,競爭激烈之余,價格戰(zhàn)成為了鋼鐵企業(yè)獲取市場的常規(guī)手段。2015年,中國全年鋼材出口均價僅為559美元/噸,比2014年均價大幅下降26%。根據(jù)中國海關的統(tǒng)計,2016年1月至8月,中國鋼材出口同比增長6。3%。中國鋼鐵產業(yè)依靠低成本優(yōu)勢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格局沒有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鋼鐵企業(yè)開始尋求本國政府的保護,針對中國鋼鐵制成品的貿易救濟調查及措施日益增多并在各經濟體之間蔓延開來。
2015年,全世界有23個經濟體對華發(fā)動了98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國成為被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其中歐盟對華發(fā)動了7起反傾銷調查,在發(fā)達經濟體中僅次于美國,排名第二。進入2016年,歐盟對華發(fā)起的反傾銷調查愈演愈烈。歐盟長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在反傾銷調查中對于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使用“類比國”方法認定產品的正常價值,而以此法認定的中國產品出口價格遠高于“正常價值”,從而判定中國產品存在傾銷行為。事實上,中國鋼鐵制品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不到5%,所謂的“實質性損害”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內外兼修破解困局
歐盟對中國鋼鐵制品的反傾銷措施不斷加碼,對深處困境的中國鋼鐵產業(yè)無疑是雪上加霜。商務部也一再提醒歐盟恪守承諾,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
反傾銷是中國鋼鐵制品出口遇到問題的表征,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去解決。一方面,反傾銷調查盡管是由各國政府相關機構執(zhí)行的,但卻主要是由進口國相關企業(yè)通過法律途徑提起訴訟或仲裁,而中國鋼鐵企業(yè)缺乏法律意識和經驗,要么消極應對,要么單打獨斗各自為政,在裁決中處于被動。改變這一局面需要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和龍頭企業(yè)的作用,積極應訴。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政府必須加強談判的力度,爭取盡快使WTO成員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破解中國出口貿易遭受不公平救濟措施的困局;另一方面,也要審視鋼鐵產業(yè)產能過剩的內在問題,推動供給側改革,提高行業(yè)集中度,下大力氣去產能,推動產業(yè)升級、產品升級,避免鋼鐵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不斷陷入價格戰(zhàn)。